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Mr.Cat

#012 My Grandfather's camera- Olympus IVa

Updated: Jul 29, 2018

這是個熱鬧的一週!Lomography的即開即用相機、Fujifilm SQ10、Sony A9等等,精彩得令大家回不過氣來!不過,筆者仍是想把節奏減慢,回顧屬於筆者家族的相機。這回是爺爺的相機。

約14-15年前寫過了!那時筆者大學畢業不久,是加入《Milk》的初期,專欄仍是《MyCamera》的年代。這台Olympus 35 IVa型,是筆者爺爺留下的,那時他過身約3年左右。老實說筆者不太肯定爺爺會不會影相,其實連他退休前是做什麼也不知道,只是知道他在90年代已回鄕了。大概是在60、70年代在北角當過辦館,家住銅鑼灣。當Time Square 仍在發展時離開香港。這台Olympus 35 IVa也是表姐在他的遺物中找到,送給當時仍在讀設計的筆者。

最初大家也不知道他的來歷,後來表姐從親友間得知,這台Olympus 35 IVa原本是屬於故鄉中的一位攝影師,在60年代的福建一個小村落,他用那台35 IVa替村民拍證件照。筆者收到它時快門是卡掉的,就算是維修好,鏡頭也是模糊的。一直沒有機會試用。 說一些歷史:Olympus的原名為高千穂製作所(Takachiho Seisakusho Co),大正8年(1919年)成立,開發及銷售日本第一台顯微鏡。到了1921年,Olympus的商標正式出現,一直是開發和光學相關的儀器。到了1936年,才開發第一台相機,是一台名為Semi-Olympus的皮腔相機。到了1942年,改組為 高千穂光学工業株式会社(Takachiho Kogaku Kogyo Co., LTD.)。二戰後一直到了1949年,由於這個名為Olympus 35的系列成功,所以正式改名為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Olympus Optical Co., LTD)。所以今天Olympus 之所以叫Olympus,也是因為這個系列。

戰後日本相機工業慢慢的復蘇,Nikon、Canon和Minotla差不多同時開發參照Contax或Leica的可換鏡Rangefinder相機,Konica也開發了固定鏡頭的Rangefinder相機Konica I。Olympus 35系,這個小小的八邊形盒子,在眾多Olympus的相機系列中,並不算有名氣。


不過可別看輕它,Olympus選擇了開發簡單的Viewfinder相機,外形有點像縮短了的Leica III。1948年,原來只生產120相機的Olympus,率先進入135林相機市場,推出了日本最早的135鏡組葉片快門相機Olympus 35 I。小巧輕便,已有停片功能。跟Nikon One一樣,原來是24x32mm片幅的,為了趕上出口美國的條件,後來也改成世界「標準」的24x36mm。Olympus 35系,是日本相機工業的里程碑。

Olympus於1949年,一口氣推出II(只有Prototype)、III和IV型 ,仍然是MIOJ (Made in Occupied Japan)時期。III和IV型非常相似,差不多是一樣,筆者找到它們當年的廣告,兩台機的賣點都是:4cm廣角(!)、過片停片功能、防止多重曝光功能(A-Mode,也有D-Mode是容許多重曝光)、景深尺和Copal B 、1~1/200秒快門。唯一分別是IV型有兩個小紅點和對焦行程上的一個停位,標示Hyper Focusing Point(超焦距或是廣告中的「常焦點」)。想不到小小的點也算是「功能」,另作別機,另作別價。那是1949年啊!由於筆者爺爺的這台IVa鏡頭花得不可拍照,所以大約5-6年前,筆者找了一台更早1949-1953年,差不多全新的Olympus IV。

1953年Olympus推出了IVa型,是日本第一台配以玻璃壓板的相機,而最高快門是1/300秒,正是筆者爺爺留下的這台。1954又推出了IVb型,最高快門推至1/500秒。又隔一年後,剛好是1955年,Olympus推出了Va和Vb型,但機頂而改為平頂的設計,沒有那種類似簡化版Leica L系的感覺了!由1948至1955年,短短的6、7年間,一共是8個型號!就在這個時候,Olympus 招募了一位年輕的相機設計師,1959年Olympus迎來了米谷美九的時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