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066 Pre war Zeiss Tenax vs 50’s Taxona
剛有一位記者朋友遊德國回來,為筆者帶來了一份很窩心的小禮物- Zeiss Taxona。他說只是在 Flea Market 找到,加上拍攝第一卷的過程不是太順利(不過也有一些漂亮的照片啊!),也就送給筆者吧!
其實也只是小問題:鏡頭和取景器有點骯髒;快門和光圈鈕有點鬆;最大的問題也只是光圈環緊得不能轉動。筆者雖然不太懂維修相機,也懂得處理這些小問題。15分鐘後一台約 60歲的相機,又回復原狀,Ready to shoot!朋友也是欣然的送給筆者,那麼也只好笑納了!筆者是特別喜歡 Taxona或 Tenax,沒它的,因為它是難得在 135片幅世界中,難得是 24x24mm正方形片幅。上世紀30年代,135 膠卷問世不久(雖然 35mm電影菲林捲作相機拍攝用已有一段歷史,但Kodak到了 1934才發布 ISO 1007 的135膠卷格式),仍然沒有業界公認的曝光格式。Zeiss Ikon於 1938年發佈了 Tenax II,一台高檔次可換鏡頭,曝光範圍為 24x24mm的Rangefinder相機。有趣的是平價版的 Tenax I卻是在一年後,1939年才問世。
筆者其實也擁在一台原祖的 Tenax I。現在回想,入手這台機,赫然發現已是 17年前的事。那時到英國作交換生,中途找機會遊步德國。還記得也是在柏林的 Flea Market,以 20歐元入手這台 Tenax I。而這台Tenax I是戰前的初版。Tenax I於 1939年問世,正式生產至1941年,受戰爭的影響,生產也停下來。
戰前的 Tenax I 都是配上最高快門速度為 1/300秒的 Compur 快門,快門是全銀色配上黑字。大部分的鏡頭是 Zeiss Novar 3.5cm f/3.5,當中也有一少部分是 Zeiss Jena tessar 3.5cm f2.8。上片軸刻上 “Contax” 和 “Made in Germany”。到了戰後,東德 Zeiss 重新投產Tenax I,初期仍然用上 Compur快門,也有部分提升為1/500秒的 Compur-Rapid 快門。快門的外觀改為黑環,景深尺改為黑底白字。鏡頭方面分別是 Zeiss Novar 35mm f3.5 (機身刻上 111/23) 或 Carl Zeiss Tessar 37.5mm f3.5 (機身刻上 111/24)。
到了 1953 年,東德的 Carl Zeiss Jena 重新設計 Tenax I,機身高度提升,取景器和計數器變成機頂的一部分,回卷鈕也加大。不過過了不久,東德失去了以往 Carl Zeiss 相關產品的商標,所以 Tenax I 改名為 Taxona,快門釋放桿頂改為黑色的塑膠。
筆者這兩台 Tenax 和 Taxona 剛好是最早和最後期。使用上有一點要注意,Tenax I的機械設計有一點特別,過片和上弦是連在一起的。當你釋放快門後,把左邊的桿 (Rapid-advance lever) 向下一按,過片和快門上弦同時進行。設計的意念很好,不過很重很重!過片不是很容易。也許我們需回想30、40年代,膠卷的材料相對軟和薄,也不常有 36張(在Tenax I上可拍45 張正方形照),沒有使用現代菲林的阻力。筆者試拍了一卷24張,過期的 Fujifilm C200 ,結果可拍至尾,如果大家也預到類似的問題,也可以試找一卷低速,片基薄(如黑白),只有 24 張的膠卷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