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068 A New Journey
不知有多少的讀者朋友知到筆者的真正工作是什麼?如果是比較耐的朋友也許知道,筆者其實是維也納Analogue攝影相機品牌 Lomography的相機及鏡頭研發部的主管。過去10多年 Lomography 的攝影產品,都是由筆者及團隊一同研發的。
筆者是2006年5月加入 Lomography,由最初是來做編輯的,到後來負責相機開發。不知不覺,加入 Lomography已經 12年了!這 12年內,每天都在想設計的概念,每天的工作都是與自已喜歡的興趣有關的工作,大概是最幸福的事情。
由年輕的小伙子,到了慢慢步入中年,也許是時候重新計劃自已的人生。趁還未到男人四十,不如離開 Comfort Zone,踏出去,闖一闖。對!剛過去的星期四(5月31日),是筆者在 Lomography工作的最後一天。離開一個工作 12年的崗位,離開熟悉的地方,離開熟悉的同事,的確有點不捨得,不過也為前面的挑戰感到興奮。這個走出去的想法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跟太多朋友說過,也就借 CameraCafe跟大家一次過說吧!筆者只跟一位朋友在 Last Day 前幾天透露過,朋友當然替筆者高興,而且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這麼多年來,筆者最喜歡那一個產品?一時反應不過來!想了一會,筆者給了以下答案(不好意思,有點貪心):
1. Lomo LC-A+
這是筆者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在2006年5月加入 Lomography時,其實已到了第一批次樣板機的階段。可是工程團隊遇到不少技術問題,筆者就是在這時轉為相機開發,與工程師團隊解決生產的問題。
2. Lomo LC-W
一個有點瘋的想法,在 Lomo LC-A+ 的操作和機身的基礎上,放入一支17mm f4.5的超廣角鏡頭,兩段(0.4米至1米及 1米至無限遠)快速手動對焦。再加上半格的停片功能。聽起來有點 Mission impossible,經過差不多5次的光學樣版,3年的開發時間,終於完成這個不太可能的概念。 Lomo LC-W也是筆者使用最多的相機。
3. Lomo LCA 120
又是一個自己希望擁有的相機,一直非常希望可以擁有一台自動曝光的Hasselblad SWC,還要輕巧方便。既然不存在,也就自己開發一台吧。這就是Lomo LCA 120概念的來源。筆者很高興 LCA 120可以維持 Lomo LC-A +的4段對焦,38mm (eqv 21mm) f4.5超廣角鏡頭,最近對焦為0.6米,加上超輕巧的機身,120片幅世界從來沒有過的夢幻數據。
4. Lomo Minitar-1 32mm f2.8 lens
Lomo LC-A 的靈魂正是這支 Lomo於1983年開發的 32mm f2.8 Minitar-1 。濃艷的顏色、醉人的暗角,不論是不是你的口味, Minitar-1 擁有不可取代的光學特質。不如也開放給其他相機用吧!我們選擇最難的 Leica Rangefinder coupling M-mount 來開發,但仍然保留4段對焦定位,除了可以在 Leica M系上準確對焦外,也可以快速 off finder 對焦,保留 Snap Shot名鏡的神髓。看似是為 Mirrorless而設的概念,但其實有這個概念是遠至 2007年,那時還沒有 M4/3 呢!
5. Petzval 85mm f2.2
這是我們第二個成功的Kickstarter項目,也是第一個達到一百萬美元的項目。不是用錢來衡量成績,不過這反映大家接受這個有點瘋狂的概念:把19世紀最早的 Petzval人像鏡光學,於21世紀在 135片幅的菲林和數碼相機重新呈現。瘋得參照 19世紀鏡頭的黃銅質材生產。都是在跳出常規的概念。
6. Petzval 58mm f1.9 BC
小時候怎麼也不會想過會跟維也納和莫斯科這兩個城市可以有這麼密切的關係。Petzval 58 f1.9 BC是在開發的過程中,跟莫斯科的光學工程師在研發 Petzval 85mm f2.2時發現Petzval 的光學特性:改變一些鏡片之間的距離,螺璇散景的有較範圍會改變的同時,中心分辦率不錯。 Petzval 58mm f1.9 BC (Bokeh Control)就是這樣誕生。這是不簡單的,跨越三地:香港、維也納和莫斯科設計工程團隊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
感謝 Lomography 曾經讓筆者這麼年少輕狂過,讓筆者可以在一個平台,跟全世界喜歡Analogue 攝影的朋友分享。往後筆者仍會在這裡 Cameracafe 跟談攝影。Lom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