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Mr.Cat

#084 Poorman Leica Mooly - Ricoh 500ME + SP-Winder


又找回了一台有趣的玩具。


原來上次介紹這台相機已是2011了,7年多前,寫的原因是Milk 500期。噢!再過一個月便是900期!時間過得實在太快!


如果說70年代的Ricoh 500系,名氣不會少於90年代至今的GR系 (這期刊出時正值Photokina 2018,不知今屆會不會公佈Full frame的Ricoh GR呢?)。不過嚴格來說,第一台Ricoh 500不是70’s的電子RF傻瓜機,而是一台1957年問世的全手動RF。



1957年的Ricoh 500與Olympus 35系、Konica Hexar系類似,都是當年那些全機械,不可換鏡頭的標準鏡Poorman RangeFinder相機。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電子工業起飛的年代,光學世界也一步步電子化。Ricoh也把500系電子化。1972年Ricoh推出了Ricoh 500G,一台擁有合乎當時同級水平的相機:實用的45mm f2.8鏡頭、簡單明快的RF對焦器、快門先決自動曝光、可全手動光圈快門曝光。雖是內置電子快門先決測光,快門卻是全機械的,轉動快門盤時發出的齒輪聲,是讓人滿足的機械感。也是因為這樣,就算沒電或是測光壞了,相機仍可操作。加上那個小巧的拉片桿,也是迷人之處。





Ricoh 500G的機身設計是前後兩片沖壓金屬殼夾著塑膠的機身。到了1976年,500系作了組裝上的改動,改為金屬機頂,中部塑膠/皮的機身和金屬底部的格局。也加了電池測試和多重曝光鈕,這就是受大家喜愛的Ricoh 500GX。到了今天仍然相當受歡迎,身邊的朋友總有一台。


又過兩年,Ricoh 500系又有一次小改動,就是把熱靴的塑膠底座升高,使用閃燈時更方便。而更大的改動就是過片的設計,下方多了可連接SP-Winder的自動過片器連接孔。雖是自動過片器,但這個SP-Winder卻很有趣,是機械上弦式的過片器,不需電池,過片聲響極大,但筆者非常喜愛這機械聲。如果真的需要一台安靜的相機,筆者只選Leica M3。現在回看,的確有點似Leica Mooly。





能用上這個SP-Winder的500系相機型號包括:500ME、500RF、500ST和500ZF,筆者擁有的Ricoh 500ME是500GX 的伸延,是整個500系功能最好的一台。如果真的要找一台比它好的Ricoh,可能是很久之前介紹過,內置上弦式過片器,可選擇連拍的Ricoh AD-1,不過它不是500系。其他在500ME後的型號只是作不同的功能剪裁,沒有500ME這樣齊備,所以ME是 Top of the “Ricoh 500”。


Ricoh 500系主要分別:

驚喜的是這台Ricoh 500ME中竟然裝上了一卷拍了20多張的Fujfilm X-Tra 400!馬上沖印出來看,看見筆者正準備碩士論文,也拍下了一些舊同事、舊辦工室,也看到一些最後沒有開發產品的設計圖,原來是2009的小片段,差不到 10 年前了!感謝菲林攝影總是帶給我驚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