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141 Empire Made - Halina 35X
要說香港光學工業的發展史,又要回顧 Haking (寶源工業) 的故事了!

原來大概在去年同一時間也介紹過。今次簡單回顧 Haking 的背景,也介紹另一台早期的Halina 相機。
Haking 是由有「光學大王」之稱的香港企業家黃克競博士 (Haking Wong) 於1957年創立的。黃博士於 1906 年在香港出生,童年在泰國生活,11 歲回港,入讀聖士提反中學。上世紀的 40 年代,黃博士與朋友創立了寶源工業,生產塑膠鞋和水靴 (有點像 Nokia 的故事)。後來他又嘗試不同產業的發展:電子、造船、紡織等。後來以生產牙刷而成功,當時日產達 20 萬支,出口世界各國。
50 年代,越來越多香港廠家從事塑膠業。1957 年,51 歲的黃克競博士按他做事的原則「人無我做、人做我轉」,放棄了穩定的塑膠業務,轉投光學儀器生產,創立了 Halina 這個相機品牌。
10 多年前,筆者訪問過 Holga (宇宙電子)的創辦人李定武先生,他解釋 50、60 年代香港的相機品牌,都是刻意以「a」響音作結,讀起來更響,更似外國的相機品牌。如 Leica、Yashica、Fujica 等。他就是把自家閃光燈品牌「Holgon」(廣東高話「好光」的讀音)改為「a」字尾,創立了 Holga 相機系列。而 Halina 這個品牌就是以黃克競博士的英文名 Haking, 結合「na」作結而命名的。中文譯名很女性化,叫作 「夏蓮娜」。
Halina 的第一台相機是120雙鏡頭反光相機(TLR) Halina AI,是參照 1950 年日本的Ricohflex,筆者在去年已經介紹了。今次介紹 Halina 第一台 135 菲林相機— Halina 35X。
Halina 35X 也有 60 年歷史了!於 1959 年問世,Halina 35X 是一台小巧但非常有實在感的相機。相信鏡頭是實芯黃銅製作,所以相機相當重,很有真材實料的感覺。Halina 35X 是參照日本 Nihon Seiki (日本精機工業)的 Ranger 35 (又名 Nescon 35/ Aruba 35 II/ Soligor 45) 製作。鏡頭是3片3 組(triplet)的 Halina Anastigmat 45mm f3.5。機械快門檔次是 B、25、50、100 和 200 分之 1 秒。有防重曝功能,不過過片不會自動上弦,需要在每次拍攝時於鏡身上替快門上弦,這也是 50、60 年代常見的機械設計。
重要的事需再一講再講。筆者這台 Halina 35X 也是刻上「Empire Made」的, 而不是「Made in Hong Kong」。在 50、60 年代,很多「香港製造」的產品,如果是出口英國或英聯邦國家的話,都是用「Empire Made」的。這裡的 Empire 就是指大不列顛帝國了。 在上世紀英國有一條關稅條例「Empire Duty Prefence Scheme」,所有大英帝國下地區所生產的貨品,互相享有關稅優惠,所以都以「Empire Made」作產地來源標示。在上世紀30 年代是很常見。在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在國際政治舞台淡出,隨著一個又一個殖民地獨立,取而代之的英聯邦國家體系。還記得我們兒時有一日假期是英聯邦日嗎?50年代「Empire Duty Prefence Scheme」仍然應用在聯邦國和地區內, 這種情形有點像今天歐盟的產品,不少都是標「Made in EU」,而不是「Made in Italy」或「Made in Hungary」等。
這種「EmpireMade」標示在 60、70 年代漸漸的消失。Haking 成立3年後,於 1960 年透過一次在英國的展銷會,正式打入英國市場,所以只有在50、60年代早期的Halina機身上,才可看到刻上「Empire Made」。筆者這台 Halina 35X 是多年前於澳洲 eBay 購入的,相信當年正是以「Empire Duty Prefence Scheme」出口到當地。
有趣的是這是一台「one of a kind」的 Halina 35X。不是常見的黑色飾皮,而是啡色的飾皮,加上一個相襯的取景器。最特別是相機前方原本應該是一個像皇冠加光學結構圖像的位置,換上了一個金屬立體的「壽」 字。不知是不是當地華人特別訂製作禮品的呢?這也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一切的改裝和製作也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