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147 Leica M4-2 and MD-2
第一部高達動畫是製作於1979-1980年的《大地上的高達篇》,筆者知道有很多不同的中文譯名,《大地上的高達篇》的筆者兒時看無線電視時的譯名。《高達》也是筆者喜歡的動畫,在筆者心目中RX-78,跟Leica M3一樣是經典中的經典。

1979 年出品的相機也許是寫得最多的年份,因為筆者正是這年出生的,一直也有收藏這年出產的產品。今次再回顧這年筆者最喜歡的相機:Leica M4-2 和 MD-2。
Leica M4-2 + Summicron 50mm f2 Tiger Claw

1979 年對 Leica 發展史也非常重要。在這年,Leica 推出只在加拿大生產的 M 系相機Leica M4-2 和 Leica MD-2。喜歡 Leica 的朋友,也許會偏愛「德製」,如 Summicron 35mm f2 V1「八妹」,「德製」比「加製」的價錢高了不少。當然也有例外,如果產量少的話,如「大字M3」,由於比「德製」M3 少很多,所以二手價值 ELC 版反而高。由二戰後到 1979 年,Leica 有著一段相當長 Made in Canada 的歷史,產量不多,不過令加拿大Leica 慢慢建立量產的能力。
Leica 於 1971 年推出 Leica M5,雖然同是 M Mount 的機身,但外形和功能有別於之前的M3、M2 和 M4。內置測光的 Leica M flagship 本應叫好叫座,可是外觀跟典經的 Leica 拉長橢圓形機身設計有別,加上遇上日本相機工業茁壯成長的時代。同年 Nikon 推出 Nikon F2,而 Canon 也推出新 flagship Canon F-1,只是內置測光的 Leica M5 完全抵不著俱有強大功能的 SLR 衝擊。由 1971 至停產的 1975 年,只出產了3萬多台。Leica M5在德國的生產流程,仍是依靠技師們在線上調整組裝,令 Leica M5 的生產成本高昂。Leica M5 在 70 年代的相機市場欠缺競爭力。Leica M5 不像預期的成功,令 Leica 一度接近倒閉邊緣。
70 年代中,Leica 一改研發和生產模式,首先是以傳統 M 系結構為基礎,開發簡化版的Leica M4 - Leica M4-2 於 1979 年問世。Leica M4-2 是 Leica 第一台一開始便在加拿大生產的 M 系相機,也 Leica 第一台以現代高成效工業模式生產的 M 機,生產的成本減低,Leica M4-2 成為價格相對便宜的 Leica。如果沒有 M4-2 的成功,也許 Leica 已捱不過 80 年代。

筆者收藏(不過也常用)的 Leica M4-2 是第一年產。除了機身外,也配了同年份的 Summicron 50mm f2 “Tiger Claw” (也有人形容是 “Tiger Paw”)。這版本的Summicron 是 1978-1979 年推出的,由這個版本開始 Summicron 50mm f2 改為 6 片 4 組,到了今天,不計 APO-Summicron ASPH,大概仍是同一光學設計。這個版本初期之所以被稱為 Tiger Claw-「虎爪」,正是對焦捍的造型像虎爪,這個設計大概於 1982-83 年改為 Concave Tab -「月牙」型。也是這個原因,虎爪 Summicron 相對少,價錢也較高。
造型設計方面,這版的 Summicron 50mm f2 也有標致性的改變。這正是景深尺上標示焦距「50」的方形字體。這是 Leica M 首次使用這個字體。也許這是 Leica 當年為了展示新一頁而注入的新原素。這個帶有時代感的方形字,由最初出現在景深尺,然後是對焦環、光圈環、一步一步進入我們的 Leica 美學經驗。一切也是由這版本的「虎爪」開始。

要找1979年的「虎爪」一點也不易。這批次序號範圍以 #298 為首的,只有約 2000 支。更困難的是「虎爪」Summicron 的序號都不是刻在鏡頭前方壓圈上。而是在光圈環的下方。這是拍產品照不會拍的地方! 一般賣家不會理會。這些年來,每看到「虎爪」Summicron 50mm f2,也需要額外查詢序號。這麼多年,就只有大約 2 至 3 是 #298 為首的。
Leica MD-2 + A-015 Tom Abrahamsson M Rapidwinder
除了 Leica M4-2 外,Leica 同時在加拿大也生產了 Leica MD-2,也是 Leica 最後的 MD 機身。

跟據網上的資料,Leica MD-2 的投產年期是 1980 年至 1986 年,橫跨了 Leica M4-2 和M4-P的投產年期,所以也有分前後期的。前期機身沒有Leica的紅色標誌;後期跟Leica M4-P一樣,前方左邊有一個紅色標誌。筆者的 MD-2 是屬前期的。更特別的是這台 MD-2 的機身號比官方投產的 MD-2 首批更前,比筆者1979 年產的 M4-2 也更前。這麼說來,MD-2 應該是由 M4-2 於 1978 年開始投產已經同步生產,而不是 1980 年。 MD 系一直是 M 系常規的機種,雖然不是 M3、M2、M4 等 M 系 Rangefinder 那樣的大量生產,但也是量產的型號。遠在 L Mount 時代,Leica 已經有沒有 Rangefiner 和取景器的機身:Leica I、Leica IF 和 IG。到了 M 系時期,Leica 於 1963 年,以 M3 作基礎,生產了沒有 Rangefinder 和取景器的 MD (跟之前 1959 年的 M1 不一樣,M1 是有取景器的,只是沒有 Rangefinder)。主要是用作特殊用途作記錄或複製用,如醫院或實驗室用。筆者這台 MD-2 正是來自一間醫院實驗室的。

到了 1966年,Leica 投產了 MDa,回卷是採用了往後斜置的回卷桿,這比 M4 還早了一年問世。直到 1980 年( 或其是筆者認為的 1978 年)推出了 MD-2。 MD-2 是投產最少的MD 系相機,只有約 2600 台。在 M 系來說是很少有的。Leica M3 和 M2 Black Paint 算是罕有的,它們的生產量分別是 1700 和 1800 作台。2600 台算是罕有了。
這台 Leica MD-2 是 Rapidwinder 已故創辦人 Tom A 送贈的,話說數年前筆者在維也納Leicashop 找到的A-015 (第15個 Rapidwinder) Rapidwinder 寄回加拿大給 Tom A 維修。由於連 Tom A 也覺得這個 Rapidwinder 珍貴,為了確保這個近乎手作,極早期的Rapidwinder 到筆者手上可正常操作,竟然送了一台他的 Leica MD-2 給筆者。收到這個 A-015 Rapidwinder 時,已經安裝在他的 Leica MD-2 上。 在 Leica 的歷史中,Leicavit 早已出現在 L Mount 的機身上,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在 M Mount 問世後 Leicavit 快速上片器並不是常規的配件。經典的 Leica M3 是不可配 Leicavit的,只是在 Leica M3 問世後2年,Leica 生產了約 450 台連 Leicavit 的 Leica MP,並不是 M3 的常規配件。而到了 Leica M2 的時代,由 1960 至 1966年,Leica 只是生產了約 3000 個 Leicavit MP 快速上片器給 M1 和 M2。

由 1966 年後,Leica 再沒有生產 Leicavit,直到 2003 年才重新生產 Leicavit M 給 Leica M7 和 MP。在這差不多 40 年的時間,竟然只有一位新聞攝影師出身的加拿大產品設計師 Tom A 想到要為那麼大量的 Leica 生產快速上片器。 可能因為 Tom A 是新聞攝影師出身,採訪生涯中都是用 Leica M2+Leicavit MP,深明這個上片器的用途,特別他是左眼作重心眼的攝影師,只有用 Leicavit 他才可以一邊拍攝取景,一邊上片。而且在足夠的練習下,最快可達拍攝每秒 2 至 2 1/2 張的速度。所以他於 1984年埋首研發 Rapidwinder。終於在 Leicavit 停產了 21 年的 1987 年推出,並在往後差不多 20 年的時間,Tom A 的 Rapidwinder 是海量的 Leica M4-2、M4-P、M6 的唯一選擇。

這個 Rapidwinder 是有編號碼的,清楚的 Metal Stamping 壓上 A – 015。正是第 15 個由 Tom A 親手制作的 Rapidwinder。Tom A 的公司於 1987 年 11 月 17 日成立,已近年底,由於那個年代只有他一個人生產 Rapidwinder,產量很少,很慢,所以這個 A-015 可能是 1988 年初生產。
只有首 164 個 Rapidwinder (A-001 to A-164)是銅製的,由 1989 年開始,Rapidwinder 正式改用 Aerospace 鋁合金以電腦控制的 CNC 裁出來。由 1987 年至今,Tom A 一共生產了約 3000 多個不同版本的 Rapidwinder,只有這首 164 個和由 1984 年至 1987 年研發間,所做的那 10 個 Prototype 是用銅製的,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