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49 Plaubel Makina 67 family
一連寫了兩期 Plaubel Makina,寫多一期,把想寫的都寫完!
買下了筆者碎了取景器平光玻璃那台 Makina 的朋友,在網上找到一位紐約的相機維修師傅願意修理 Makina 67!上期也説過這是很難得的。筆者也趁這個機會,把取景器玻璃有點鬆的 Makina W67 ,連同另一位朋友擁有的,同樣是碎了取景器平光玻璃的 Makina 670,一起寄到紐約維修。
出發前難得三台 Makina 67一家團聚,筆者把每個設計的改變也記錄下來。Makina 67 是家族的第一個成員,1979 推出,第二台是 1981 年的 Makina W67。而最後一台,也是最全面的,是 1984 年推出的 Makina 670。外形大概相似,但細節和功能是一點點的改進。以上的內容是跟功能有關的,還有一些是外觀的小改動,由於雜誌版位有限,留在這裡分享。
機身設計:
外觀上的最大分別是 Makina 67 機身是光滑的,而 Makina W67 和 Makina 670是 有横坑紋的防滑設計。老實的說,筆者在使用 Makina 67 時一點困難也沒有,還是比較喜歡 Makina 67 簡約的設計。
快門按鈕和快門繩連接:
Makina 67 的快門按鈕是實芯按紐,快門繩連接孔在機身右旁。而 Makina W67 和 Makina 670 的快門繩連接孔改在快門按鈕中央。
冷靴和熱靴:
這是 Makina 670 深受攝影師喜愛的主要原因。只有最後一台推出的 Makina 670 機頂上是配閃燈同步的熱靴,而不是另外兩台配的冷靴,需插上 PC Sync Code 連接閃光燈。
菲林計數器和菲林片種:
Makina 67 和 Makina W67 只可拍 120 菲林,而 Makina 670 可以拍 80 年代流行的 220 菲林,一卷可以拍 20 張 6x7 照片,減少換菲林的次數,不過今天已很難找了。
取景器接目位置的設計:
Makina 67 和 Makina W67 都是一樣,是光身圓角的。而 Makina 670 接目位置則改為像 Nikon FM 那樣 90 度直角的薄壓圈,這點筆者比較喜歡早期的設計,因不會弄花眼鏡鏡片。
“PLAUBEL” 與 “MAKINA” 的設計和位置:
值得一提是在 Makina 670機身上找不到 “670”的型號。
鏡頭:
Makina 67 和 Makina 670 同是 Nikkor 80mm f2.8,差不多是 135 片幅的 35mm,最近對焦距離是 1 米。而 Makina W67 是 Nikkor 55mm f4.5,相當於 135 片幅的 28mm,最近對焦距離是 0.8 米,這是 Makina W67 更適合街拍的原因。開機狀態時 Makina W67 皮腔伸延也比 Makina 67 和 670 短,Makina W67 更輕巧。
肩帶扣設計:
三台相機的肩帶扣設計也不一樣, Makina 67 是在機身兩旁上釘上兩個小孔扣,可配上一般鐵圈的肩帶。 Makina W67 改為可直接穿平肩帶的平孔扣,可惜這是最差的設計,因為兩旁的平孔扣可 360 度自轉,肩帶經常亂扭作一團,這是筆者最討厭 Makina W67 的一點。所以到了 Makina 670,兩旁的平孔扣限制了只可上下扭動約 180 度,解決了 Makina W67 的問題。
測距儀半反光鏡進光窗的設計:
只有 Makina 的是圓形和較細少,但使用上沒有發現任何分別。
鏡板開關鎖:
Makina 67和 W67是紅色的,670是跟機身一樣黑,筆者喜歡紅的。
背蓋開關紐和背蓋設計:
Makina 67 只有一個簡單的背蓋開關鈕,而 Makina W67 和 Makina 670 多了一個保險按鈕,需先按才可拉下背蓋開關紐,比較安全。背蓋方面, Makina 67 受突出的肩帶扣擋著,背蓋不可全平開。而 Makina W67 和 Makina 670 都可 180 度平開,這可能是由 Makina W67開始改肩帶扣設計的主因。值得一提,Makina 670 的壓板有 120/220 置換功能,用不同菲林需微調壓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