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109 A Canon 35mm f2 LTM in action
在收藏中古相機的過程上,筆者很少入手新同品。一方面因為一般都比較昂貴,另一方面是心理壓力。筆者拍攝習慣一向不太「錫身」,為了拍攝心中的畫面,不太在意器材的外觀。當年差不多全新入手的Kern Marco Switar 50mm f1.9,經過了4、5年多的洗禮,鏡身上已有不少歲月的痕跡。

如果是有相當歷史的新同品,總是不禁問自己一句:是不是應該保留原來的狀態呢?
這次剛入手的Canon 35mm f2 LTM給了筆者以上令人煩腦的問題。記得讀大學時,筆者喜歡向一位本身是相機收藏家的技術員討教。他是主要收藏日本製的相機,特別是Nikon和Olympus。在那時( 20多年前),他說收藏日本機是很有挑戰性的,特別是要找新同品。他說收藏Leica、Alpa (他也是Alpa粉絲)等歐洲機,不論是什麼罕有的型號,只要有錢(很明顯錢對他來說不是問題),要多新便有多新,不花力氣。但日本製便不同,雖然產量一般比較多,但大都是實用品,很少保存至今的新同品。

這支保存在原裝包裝和鏡頭透明盅內的Canon 35mm f2 LTM,正是如沒有使用過的狀態。光學鏡片不用說,清澈通透。鏡身方面,一道花痕也沒有。這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手上有一支Canon 35mm f2 LTM的話,便會知到在工藝上,鏡身對焦環和光圈環的「車牙」是比較銳利的,是那種如果使用或摸得多的話,手指指紋也可以把表面鍍層磨掉。如果大家有Voigtlander的Leica M to Sony E接環的話,應該知道黑電鍍磨掉的狀態。筆者沒有見過另一支沒有需用痕跡的Canon 35mm f2 LTM。
用新同品的中古鏡頭,唯一的好處是可以知道當年的真正是技術水平。這可是一支問世超過半個世紀的鏡頭,透過它我們可以知到為何這支鏡可以被評為媲美Leica Summicron。
筆者用了Leica M4及Kodak Color Plus 200,筆者知道網上很多評論測試是用數碼的。不過筆者覺得這樣測試有點不公平,數碼和菲林對焦平面的要求不一樣,畢竟這是菲林時代的產物,還是用菲林對它公平一點。
上期提及在筆者沒有使用過的情況下,整合了網上的評語:對比度高,全開有點柔,畫面中心銳利(聲稱可媲美7枚呢!)但四邊成像略差,螺旋散景。使用過後,筆者的感覺是喜出望外的,結果比預期的好得多。
首先是有關四邊成像略差的評語,可能在數碼相機上有這個情況,但在菲林上使用,沒有很明顯四邊略差的感覺,可以說是四平八穩。中心成像效果相當的銳利,感覺上如果用上更細緻的菲林,如Kodak Ektar 100的話,還原力可能更好。對比度是高的,色彩明快但不是太濃艷。只欠當年德國鏡頭色潤和通透感,但性價比高得無話可說。散景方面,可能筆者對「螺旋散景」的標準是Petzval光學的成像,如果背景不是樹叢的話,不是想像中那麼「旋」。
這是1962年日本製鏡頭的水平,看到拍攝出來的成像,加上鏡頭本身的做工,不難令人理解為什麼大家一直對它有著那麼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