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at
#130 Legend semi-auto Compact camera – Cosina/Paktica CX-2
寫了中古相機也 17 年了,看盡這些年來的風向變化。早幾年是Rangefinder和70年代日產的 SLR,這兩年是 Point and Shoot Camera:Contax T-3、Ricoh GR、Leica Minilux升上天價,連平民級的 Olympus Mju II 也一路攀升。現在是吹 80 年代風,也許一些80年代初的半自動傻瓜樣也會復興。今期回顧傳奇的 Cosina CX-2。

Cosina CX-2 是前蘇聯攝影工業的啟蒙老師,沒有 Cosina CX-2 就沒有的 Lomo LC-A。1980 年德國科隆 Photokina,Cosina 只是數十間日本光學企業的其中一間,算不上十分注目,CANON、NIKON、FUJI、OLYMPUS、PENTAX……任何一間也比 Cosina 規模要大。老實的說,Cosina 帶來的東西,也不算是什麼驚喜的東西,只是兩台小小的半自動傻瓜機—Cosina CX-1 和 CX-2。
Cosina CX-2 是前蘇聯攝影工業的啟蒙老師,沒有 Cosina CX-2 就沒有的 Lomo LC-A。1980 年德國科隆 Photokina,Cosina 只是數十間日本光學企業的其中一間,算不上十分注目,CANON、NIKON、FUJI、OLYMPUS、PENTAX……任何一間也比 Cosina 規模要大。老實的說,Cosina 帶來的東西,也不算是什麼驚喜的東西,只是兩台小小的半自動傻瓜機— Cosina CX-1 和 CX-2。
記得筆者讀大學,剛剛接觸 Lomo LC-A時,一位技術員已給筆者介紹了他收藏的Cosina CX-2套裝,作為一位收藏家的他,當時他評論這一台機是「尷尬」的設計。在80年代,相機業界清楚明白,「傻瓜機」將會是很大的市場,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自動上片和回卷將是開發重點。當Canon和Konica努力的開發自動對焦系統時,那邊Cosina努力開發小巧的自動馬達,可惜仍然達不到內置馬達規格(Olympus之前成功開發PEN EM的內置馬達,可惜穩定性不強)。之後的發展相信大家非常清楚,Cosina CX-2 光靠自己也不能成名。較重。
記得筆者讀大學,剛剛接觸 Lomo LC-A 時,一位技術員已給筆者介紹了他收藏的 Cosina CX-2 套裝,作為一位收藏家的他,當時他評論這一台機是「尷尬」的設計。在80年代,相機業界清楚明白,「傻瓜機」將會是很大的市場,自動對焦、自動曝光、自動上片和回卷將是開發重點。當 Canon 和 Konica 努力的開發自動對焦系統時,那邊 Cosina 努力開發小巧的自動馬達,可惜仍然達不到內置馬達規格(Olympus 之前成功開發PEN EM的內置馬達,可惜穩定性不強)。之後的發展相信大家非常清楚,Cosina CX-2 光靠自己也不能成名。
想也想不到,Cosina CX-2 在 1980 年的 Photokina,深深吸引了前蘇聯國防及工業高級將官 Igor Petrowitsch Kornitzky, Cosina CX-2 是他唯一帶走的東西,回國後以蘇維埃的力量,生產這台輕便相機,服務全球社會主義人民,他找到屬於軍方的光學工廠 LOMO ,由行政總監 Michail Panfilowitsch Panfiloff 負責這項任務,就有了 LOMO COMPACT AUTOMAT – LC-A 了。
當然 Lomo LC-A 在80年代,也算不上驚人之作,一直到了90年代,有了 Lomographic Society,Lomo LC-A 才成為了不朽的 Snap Shot 神話。也是這個原因 Cosina CX-2 才成為經典 。
Cosina CX-2 是常見的美版和日版,產量相對多。當年 Cosina 也在為歐洲品牌推出很少量的歐洲版,分別是 Porst CM-135 和 Praktica CX-2(筆者這一台)。而最少的是另一個日版 Petri PX-1。
老實的說,Cosina CX-2 是一台很好的中古收藏品,但使用上只是一台正常的 135 傻瓜機,沒有黑角也沒有什麼奇特的曝光,說到這點,就仍然是 Lomo 的 LC-A 或 LC-A+ 才有性格,無可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