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Mr.Cat

#122 Super Ricohflex

上星期回顧了香港第一間有規模的相機工廠—Haking和第一台自家品相機Halina A1誕生的故事。今次再回顧Halina A1參考的原型機Super Ricohflex。



戰後Ricoh的母公司於1947年改組為Asahi Seimitsu Kōgyō (旭精密工業) ,並著手改良戰時生產的Ricohflex B。1950年9月Ricohflex III問世,它是世界第一台開發以流水大量生產的雙鏡相機,而當年Ricohflex III月產量為1萬台。單一型號年產過10萬台是什麼概念呢?而Rolleiflex為例,一代名機Rolleiflex 2.8F,由1960年投產至1981年超過20年的生產時間,一共生產了8萬2千多台。而Ricohflex光是Model III一個型號一年的產量已超過Rolleiflex 2.8F的20年生產量。


Ricohflex可理解為1948年Kodak Reflex II (620菲林) 的Copy。而Kodak Reflex II的對焦設計,又是來自1938年,德國Voigtländer的 Focusing Brillant。由上世紀30年代末開始,這種兩齒輪的兩鏡對焦系統,都是簡單而有效的設計,及後的Lomo Lubitel 也沿用這個設計。Asahi Seimitsu Kōgyō也是看準這種結構簡單而作量產。

Ricohflex 在50年代銷售非常成功,短短數年間推出不同的型號。1956年推Super Ricohflex,快門慢速最慢為1/10秒,是中低檔次的機種。這是出口美國最多的版本,也是生產量最多的一台。


一年後的1957年,黃克競博士創立了Haking,就是以Super Ricohflex作藍本,生產香港最早期的120雙鏡相機Halina AI和更廉價版Halina-Viceroy。老實的說,Super Ricohflex的做工比Halina AI好很多,實在很多。電鍍的質量也是另一個檔次。


慚愧的說,筆者是2012年在維也納跳蚤市場Naschmarkt找到它的,只是當時馬上拍的兩、三卷外,再沒有拍過了。原來筆者當時有以文字記錄了拍攝的經驗。


兩齒輪的兩鏡對焦系統,對當時一直有使用Lubitel 166+的筆者,也是相當的熟悉。唯一不慣的,就是那個平的玻璃對焦屏,真的是太暗了!畢竟筆者早已被Rolleiflex 2.8F上的Beatties超光對焦屏所寵壞。不打緊!花一點時間,也習慣了!而且也享受這種器材帶來的限制。


之前也說過, Super Ricohflex的做工比Halina AI好很多,快門上弦和釋放的感覺也很實在。拍攝當天大致是天陰的,間中有一點的陽光,所以可預設天陰的光圈和快門。盡量用最大光圈拍攝,盡顯其表現。沒有穿相機帶,把相機放在左手的手肩中,觀察時把右手擋著拍攝鏡,把相機隱藏黑色的外套大衣中。


在這個暗暗的,很大暗角的取景器看世界,很像什麼實物也很美好!令人心情很興奮,很有拍攝的衝動。但也需平靜下來,不被迷惑倒,否則什麼也拍不到。


可能這是Super Ricohflex的好處,它的外形在今天的相機來說,太不認真了!輕輕的,不論是被攝者或是攝影者也感受不到它的「重量」。不是說它不存在,而是輕輕的存在,大家都有點好奇,不太有攻擊性的存在。筆者一直「跟蹤」數個拍攝目標,我們透過它,進行沒有言語的交流。筆者靜待「那一刻」的到來,不急不燥。


光學上Halina AI和Super Ricohflex 也是Anastigmat 80mm f3.5設計,真的是那種「畫面的中心部份很清晰,還算是細緻,四角和邊沿就有一點模糊」的畫質,而且散景也相當「旋轉」,不錯的老鏡。

bottom of page